一、抑郁症的症状
人们遭遇不快往往会暂时情绪低落,这是人之常情,不是抑郁症。抑郁症患者心境忧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远甚于暂时性的情绪不佳。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,常表现为:对日常活动无兴趣或无愉快感;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;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活动明显减少;自我评价过低,自责,或内疚感,可达到妄想的程度;联想困难,能力明显下降;出现死亡的念头,甚至有自杀行为等。一般人的表现症状:心情焦虑或忧伤持续两周以上;对以前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。如果有上述任一表现,并伴有以下的情况四种以上,则很可能是得了抑郁症:注意力下降,心神不定,焦虑不安;记忆力减退、健忘;睡眠障碍或嗜睡、失眠;食欲不佳,或莫名改变;情绪低落,心情压抑、郁闷或沮丧,整日愁眉苦脸。易哭泣;精力疲惫,脑力迟钝,思维困难,懒于活动,行为功能有障碍;精神萎靡,冷漠;自感前途暗淡,悲观失望,过于内疚、自责,觉得人生无价值,内驱力减弱;有自残、甚至自杀的企图。任其发展,后果严重,最后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。
二、抑郁症产生的原因
引起抑郁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。除了那些天生易患抑郁症的人外.情绪抑郁可能是由心理压力、忧虑和失落感所引起的。对抑郁症的看法,精神病专家认为是生活步调太快所致,与生活日趋复杂有关。也有的社会学家认为,人们在无法达到愿望。例如成功的经历、较好的人际关系或优越的生活条件时,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,因而产生沮丧。伤心是引发抑郁症的导火索。在精神疾病中,我们首先应该注意抑郁症。
从上一世纪开始,人们就意识到,精神因素与心理刺激影响躯体病症的发生和发展。人们在心理刺激的作用下,可首先产生多种形式的情绪反应。例如焦虑、愤怒和悲伤等。这些都属于人体的“保护性反应”,可伴随相应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,如血压升高,呼吸加快,以及其他症状等。但如果情绪反应过强,或者持续时间过长,便会导致持久和严重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,使躯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发生紊乱,进而使相应的脏器产生器质性变化。
应该承认,在这个紧张且机遇与竞争并存的社会里,谁都有可能抑郁。如升学考试失利,受到望子成龙的父母的训斥,青春花季的中学生会顿失快乐。此外,遗传、个性、生理疾病、药物副作用等,也是抑郁症的诱发因素。还有,少男少女的青春期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的一段旅程,在这段旅程中,孩子经历的生理、社会及心理变化也是整个人生旅程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。在受到外界冲击的同时,任何心理状态及荷尔蒙分泌的变化,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演变与行为趋势。
因此,在人的青春期,情绪上的激动,对管教阶层的逆反举动,以及倾向边缘冒险的性格,都是必然的行为表现。与此同时,自认为被社会接受与否的感觉,以及在同辈之间的声望,也对年轻人的行为表现具有激化因素。同年龄的族群,是年轻人从依附家庭转型至成熟之间的一个最重要媒介,当年轻人对自己的定位问题混淆不清时,惟有在同龄的族群中寻求认同。
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,学校学习的表现如何,也成为年轻人心理上的~大负担。尤其是重点学校的课业相当繁重,超过学生的精神与体力负荷,如果拼命也争不到相当名次,这种打击造成的后遗症,常引发另一种灾难。
根据心理医生观察,有三种个性的人容易患抑郁症:
依赖型。这种人认为,周围的人多多少少负有照顾他的责任,特别是父母、老师和同学等。
乖乖型。这种人瞧不起那些不懂规矩,不遵守纪律,只有个人意志的人。这种人平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与其他人保持一致,看多数人的脸色行事,因此活得很累。这种人听话,认真做事,不造反,温和柔顺,谨慎,不惊动任何人,他们任何时候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。
完美型。这种人小时候往往获得父母过多的照顾和爱护。不过,他们并没有因此养成骄傲跋扈的个性,而是处处以父母为榜样,模仿父母的言行,进而力求事事尽善尽美。这种性格的人,过分控制自己的感情,除了学习,其他方面的生活都失去生命力,无法与人交往,遇到挫折,所有的委屈自己承担,心情一般都不开朗。
总之,现代的青春期少男少女,面对的各方压力,远远超过各方面给予他们的安慰与鼓励。日渐增加的青少年暴力及自杀事件,已清楚显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里,年轻人并没有得到较上一代更多的关怀与照顾,因此必须对症下药。父母、师长应设法与子女常在一起,让他们感到被关怀与了解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