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卫生

时间:4/7/2015 5:19:17 PM 作者:佚名 来源:本站原创

一、地震对儿童造成严重心理创伤,包括:

1、 经历地震过程

2、 目睹地震过后灾区现场的生离死别、屋塌地崩场景

3、 突然失去亲人、朋友

4、 家庭房屋和校舍损毁,突然失去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

5、 面对陌生人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

6、 自己的伤残

二、地震后儿童常会出现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

1.恐惧、惊慌;烦躁不安

2.悲痛、哭泣

3.情绪麻木、迟钝

4.疏远任何人

5.担心以后没有人照顾自己、疼爱自己

6.不愿与大人分开,不愿独处,随时需要亲人陪伴,担心亲人离开后会一去不回

7.特别胆小,害怕陌生人

8.容易发脾气

9.不相信亲人已经永远离开,认为他们会再回来

10.觉得自己是被去世的父母抛弃的小孩,甚至会对他们感到生气

11.觉得亲人死亡是因为自己不乖所造成

12.模仿去世亲人的行为

13.幼稚行为:吸吮手指、退缩

14.反常的举动,如特别乖、特别顽皮、故作坚强

15.好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,没有一点忧伤

16.害怕将来的灾难

17.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

18.身体不适:食欲差、呼吸困难、头痛、腹通、全身无力

19.睡眠问题:恶梦、夜间突然哭闹、入睡困难

三、儿童少年最需要的心理支持是:

安全感,亲人或信得过的成人在他们身边,并向他们保证:

1、事情过去了,目前是安全的

2、我们会保护你

3、我们不会离开你

情感共鸣,向儿童表达你自己的情感和感受

1、 我们知道地震时你非常害怕

2、 我们理解你的失去亲人、失去学校、同学以后非常难过

3、 我们同样有这些感受,也非常害怕、非常难过

让儿童知道每个人都有这些感受,这些反应是正常的

四、我们能提供给孩子的具体心理支持方法是:

提供安全感和感情共鸣

1.多陪伴孩子,入睡前陪他说话、讲故事

2.离开孩子前给孩子说好何时离开、何时回来,去做何事,向孩子保证你一定会回来,让他放心,尽可能准时返回

3.不要表现出过分恐惧、焦虑,让孩子相信你是他的靠山

4.向孩子介绍周围的成人,安排与周围的孩子在一起,建立临时学校

5.尽量提供与孩子年龄相称的图书、文具或玩具

6.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者是与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可以轻抚身体、拥抱、亲吻;

对年长青少年采用亲切的握手、拍肩、拥抱、目光交流来给他们安全感和感情共鸣

7.尽可能诚实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

适当地、有分寸地引导儿童少年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感情

8.鼓励孩子说出他灾害当时的经历,

9.用间接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亲人死亡的议题,如:先讨论小宠物的死亡、以前亲人去世的心情

10.跟孩子谈他失去家人的感觉,可以通过言语、绘画、玩具等方式让孩子表达他内心的悲痛、伤心

11.让孩子有机会对失去的亲友表达心意,年长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参加亲人的丧礼

12.可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,提醒孩子“他们爱过你,你也爱他们”

五、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?

1、会不会再地震?

不能跟他说不会,给孩子传授正确的地震知识,并教导孩子简单的避震安全需知。让他知道如果再发生地震,你会怎么做,而他又该怎么做。

2、你们会不会死?

孩子真实的目的是想确定他是否能有人继续陪伴。

可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,而是告诉他:我们当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很久很久

3、妈妈死了吗?

应该告诉她事实。如果说“妈妈出远门去了”,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不告而别的,尤其当他等不到妈妈回来时,会更加的悲伤。

告诉孩子的事实,提起他们的心理创伤,好像很残酷,是“痛苦工作”

告诉孩子事实时必须以同情、理解和关爱为前提,必须适度,掌握好分寸

但只有“痛苦工作”才能医治精神创伤;没有经过“痛苦工作”的人,往往长期生活在阴影之中,从而导致抑郁症和各种心理障碍

六、我们不应该做的:

1.不要刻意回避与孩子讨论死亡,或假装没有发生任何事情

2.不要回避事实,更不能歪曲真相。例如,当问到亲人、同学在哪里时故意转移话题,或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慰 “他们在别的地方去了”

3.不要强迫孩子勇敢、坚强,有时悲伤哭泣是必要的,可告诉他们“你可以尽量哭”

4.不要对亲人的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,妈妈出远门了,到外婆家去了

5.不要告诉孩子人死了就像睡着一样,这样孩子会害怕自己也在睡眠中死去

6.不要禁止孩子谈论有关灾难的话题或重述当时的回忆

7.不要立即将孩子送走,或强迫他进入新的环境

8.不要用一些威胁的字眼,如“你如果不乖,地震会把你吞掉”,这样会让孩子更加恐惧

七、如何判断孩子有异常心理,或者心理问题?

上述情绪和行为反应过分强烈,无法安抚,无法中止

上述情绪和行为反应长时间不减轻,反而越来越重

自伤、自杀行为

拒绝吃东西、幻觉

反复发作性的情绪失控

八、儿童少年在地震灾害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

早期:

1.急性应激障碍:立即出现或几个小时后出现,不超过1个月

2.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:立即出现或几个小时后出现,不超过1个月,有幻觉等精神症状

3. 创伤后应激障碍:几天-几月以后出现,表现反复回忆当时的情境;触景生情地痛苦;过分担惊受怕;入睡困难,持续三个月以上

4.癔症性情感爆发:一提及到自己的心理创伤,就表现情感失控,反复发生,每次同样表现,持续半个小时或几个小时,然后基本回复正常

中晚期:

1.适应障碍

2.癔症

九、教师可以为孩子提供的心理支持

1. 临时学校,尽早恢复教学,有利于学生心理安定和开展团体辅导

2.传授正确的地震知识,解释地震后可能的正常反应

3.并且向孩子确保现况是安全、稳定的

4.鼓励同学间谈论自己的感想、感觉,并从这些讨论中找出正向的想法及因应措施

5.开放式的讨论,老师也可分享自己的经验,但如果发现孩子在谈论这些经验有困难时,不一定要在当场形成非说不可的压力;

6.同情孩子在面对创伤后所产生的情绪,向孩子说明如果他想要找人谈一谈时,老师非常愿意帮助

7.发现高危险群的孩子,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专业处理

 

十、孤儿如何安置?
    他们最好不要被领养。 领养不应该摆在安置孤儿的第一位。最好的办法是让孤儿亲属来收养,让孤儿对父母的感情有个延续,感觉是在跟爸爸妈妈在一起,也可以随时祭奠爸爸妈妈,这将大大加快其灾后心理重建过程。这比提供好的生活条件、居住条件等,效果都要好。
    尽可能让小孩,尤其是12-14周岁的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,这对他们发育和成长是最好的———这也是一个对父母感情延续的办法。对全新环境,孤儿首先要面临一个适应性问题,同时又要面对失去父母的心理创伤,不利于他(她)的成长。

电话:0738-8800081 投诉电话:0738-8800860 传真:0738-8802002 邮政编码: 417000 地址: 娄底市长青西街(汽车站往西400米)
版权所有:娄底市荣军优抚医院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5309号-1 湘公网安备4313020200008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