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卫生

认知行为与精神动力:冲突与连接

时间:8/5/2016 10:50:00 AM 作者:佚名 来源:事业拓展部

前言:认知行为治疗(CBT)和精神动力治疗作为三大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的其中之二,并非总是冲突与对立的,而是可以有很多的融合与连接,事实上,也许很多时候,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,而只是用了不同的语言而已。本文及图片摘自中美认知班上,我的CBT老师Edmund C. Neuhaus的录音稿及讲稿,并根据我自己的理解,做了评注。


 

认知行为治疗(CBT最基本的概念,就是CBT三角,也许我们要看到这个三角几百次。它就像是一个地基。其实CBT的核心,就是如何改变想法、如何改变行为,通过改变这两者来改善感受-躯体和情绪。这样的三角代表了我们人类普遍的现象。例如,我站在这里,有想法-给大家讲什么,有行为-手在动等,还有感受-一开始有点焦虑。CBT三角是发展治疗计划的基础,治疗计划都是从CBT三角发展出来的。

评注:CBT认为感受本身无法直接改变,将改变的核心聚焦在了想法和行为上;而精神动力学恰恰认为冲突的核心是感受,而将改变的核心聚焦在了感受本身。但两者并非截然对立,适应不良的自动思维(想法)的更深层次就是潜意识,中间信念多少起到“防御”的功能,而模式化了的行为背后恰恰就是“潜意识语言”的外显。


 

另外大家看到,这个三角都是双向的,你改变想法可以改变感受,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会影响想法,三者之间相互影响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我在治疗中,会一直向病人呈现这个三角。会让病人看,这个三角在病人身上是如何进行的。我在这里教会大家这个方法,大家回去教会病人。治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你越能将这部分传达给病人,治疗也就会越有效。所以,如果病人的情绪不好,整天躺在床上,他的感受和想法会更加糟糕,情况会越来越糟糕。经过学习,我们要学会评估病人的行为和想法,学会培训病人的哪些行为或想法,来改善他们的感受。

评注:相较于精神动力学,CBT更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,心理教育的过程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也是“去中心化”的过程,帮助来访者从“强迫性重复”中“解离”出来。其中的微妙是,如果只是从认知上理解或行为上改变,而未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情绪体验,恐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修通。


 

我们先看一下CBT的基本概念。第一,它是一个结构化的治疗方法,非常具有指导性,和精神动力学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照,精神动力学更多的是一个过程,而不是很有指导性。CBT的焦点是放在当前,而不是过去,关注的是当前病人的功能,虽然过去很重要。另外,使用的是技能培训,还有心理教育,技能主要是具体的能够改善情绪、提高功能的应对方式;而心理教育,是教育病人,治疗是什么,因此在病人和治疗师之间是没有什么神秘感的,要非常透明,让病人了解疾病、了解治疗。所以CBT主要目的是改善心境、提高功能、减轻痛苦。功能,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提高功能主要是指,增加满足日常生活的能力,并能够应对压力,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。

评注:“结构化”既是CBT的特点,也是CBT的雷区,没有足够牢固的咨访关系、没有足够强大的“个案概念化”的能力,照本宣科的结构化,很可能变成了“削足适履”。相比于精神动力治疗的“跟随”,CBT更多的是“引导”;但与过去的理解不同,精神动力性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关注“此时此地”咨访关系中的移情反移情,而不是纠缠于童年,事实上,移情关系中来访者的“自动思维”,及由此触发的强烈情绪和应对方式,这个CBT三角,也正是精神动力治疗工作的核心所在。


 

下面涉及到CBT的理论:CBT如何起效,认知和行为干预的方法,以及生活中发生的变化。这个三角如果要有意义的话,要放在具体的人的具体的背景中,才会有意义。我们首先要看的是认知的部分,这里面包括,我们要去观察想法,大部分人会认为,我们每个人都会了解自己的想法。事实上,对想法的觉察,并不是很明显,我们还要识别认知的歪曲,还要挑战病人的想法,提高病人的自我觉察,了解病人的自尊这些方面都是属于认知的。另一个是行为方面的,大部分的病人都会回避,把自己藏起来要帮助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行为。

评注:CBT虽然有非常系统的操作流程,从“歪曲思维”的识别、挑战与修正,到各种行为改变的技术,但如果只是将其视为一堆技术的集合体的话,那么势必忽略了其精华的部分。CBT的核心能力是个案概念化的能力,也就是了解来访者的核心情绪冲突,这里必然涉及到本我-自我-超我的冲突,以及这些情绪背后关于自体-客体的核心信念,以及为了回避痛苦的情绪而采取的应对/防御策略(中间信念及行为模式),还有就是策略无效时触发情绪的自动思维。对于CBT三角:想法(思维)-感受(躯体的和情绪的)-行为的深入理解,需要结合精神动力理论中的驱力理论、自我心理学、客体关系、自体心理学等进行。


 

有一点非常重要,你知道这个技能和你应用这个技能,差别很大。有的病人说,你所说的我都知道。而我们知道,如果他真的知道了,他就不需要再回来了。他知道,但是没有去用,所以问题一直没有改善,也就是说,除了了解,还要运用于实践,才会有所改变。所以,首先要教会病人技巧,和他们讨论,更重要的,要让病人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技能。

评注:相较于精神动力取向的治疗师,CBT的治疗师更加积极主动、更具鼓励性和推动性,促使来访者做出行为上的改变。而两者其实是可以结合的,因为没有改变的理解是没有意义的,而没有理解的改变是不会长久的。

本文摘自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电话:0738-8800081 投诉电话:0738-8800860 传真:0738-8802002 邮政编码: 417000 地址: 娄底市长青西街(汽车站往西400米)
版权所有:娄底市荣军优抚医院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5309号-1 湘公网安备43130202000085号